我们的视角

OUR VIEW

[天骥行观察]古镇建设3.0版本——有机活化
日期:2019-05-20 15:41:00 点击次数:100
0

        以千百年古镇为基底的特色小镇,往往一端连着乡村、一端连着城市,根脉深植于千年历史、形态呈现在繁荣的现代,是一种特殊的存在
      
在不同的资源条件和投资背景下,古镇的建设出现过不同面貌。我们总结中国的古镇建设,可大致概括有以下三个版本

今天,我们重点对3.0版本——古镇建设的有机活化模式、分三部分做简要探究:
- 背景:为什么再谈“有机活化”?
- 定义:什么是“有机活化”?
- 执行:怎么“有机活化”? 

  
1、为什么再谈“有机活化”?

 

1.1
时代新要求
 

 

2018年,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元年;2019年,国家又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角度,提出了“重塑新型城乡关系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”的具体要求(2019年5月中央发布《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》)。

在这份顶层设计文件中,从一些作为总体原则要求的字眼,可以看到国家对城乡深层次融合发展的期望和要求,如:
      - “因地制宜、循序渐进”、“梯次推进、久久为功”;
      - “守住生态保护红线、守住乡村文化根脉”;
      - “农民主体、共享发展”;等等。

 

可见,城乡发展的标准,已从单一经济绩效上升到综合考核。曾经的“投资主导-建设为主-大干快上”式的发展语境,已经被内涵式发展、高质量融合的新时代要求取代

作为两端连接城乡的特殊存在——小镇,尤其是那些拥有千百年根脉积淀的古镇,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实现城乡融合中,起着适应时代新要求、示范发展模式的作用

因此,再谈古镇的有机活化,正契合了国家对城乡建设的新要求,目的是把古镇活化成城乡之间的小磁场,促进城乡双向融合,加速人口/人才在城乡之间流动,资本在城乡之间布局,土地在城乡之间配置。

 

1.2
古镇的需要
 

 

作为曾经存在千百年、却沉没于寻常生活的古镇,面对新的发展机遇,其最重要的需要就是获得“生机”。

高质量、可持续的生机,来自于古镇自身的有机更新、活化利用:不是把古镇的名气作为资源、拆解挖掘,而是把古镇的街巷建筑、人情生活一并纳入“建设”范畴,过科学的保育、规划,令其境其人焕发出崭新、而又与古镇根脉连贯一体的生机
 

 

2、什么是“有机活化”?

 

历时千百年的古镇,因脱离了原有历史背景、文化语境和使用场景,一些古镇要素会变得“沉寂”、甚至“无用”。

古镇“活化”,则是给古镇要素赋予意义或使用场景、重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;而古镇的“有机活化”,则是通过古镇的内涵式改善、转变,实现人文、面貌和经济经营上的全面复苏、获得有持续活力的新生机

因此,古镇的有机活化是对古镇的保育-焕新-再造。此再造,不同于原址新建、腾笼换鸟式的快速“翻造”是夯实古镇神韵,焕发古镇实物、居民、文化精气神的全息再造

总结而言,古镇的有机活化包含有以下四大内容/特点:
 

3、怎样“有机活化”

 

 

3.1
方法论
 

 

根据天骥行对国内外成功“有机活化”项目的实地观察和总结探究,我们汇总了古镇有机活化中须高度重视的几种方法,提炼如下:
 


 

 

3.2
有机活化的国内外案例
 

  

中国/浙江/西塘

生活着的千年古镇


      西塘,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古镇。和国内很多特色古镇相比,西塘突出的特点有:

  • 高层统筹:自20世纪80年代中开始,嘉兴市、西塘镇政府及时、多次邀请上海、杭州的专业机构对西塘进行城镇建设规划、保护条例、产业发展规划等,为西塘古镇保存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  • 原居民参与:西塘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中,原居民始终作为一份子参与其中,至今古镇里仍有六七千人生活,西塘开店铺或客栈的经营者中,原有居民达到七成之多。对故乡的了解于热爱,使居民们更容易团结起来,谋求持续的长远发展。而“原住地”也让游客体验到这里“很美、很西塘”的感觉
  • 浸入式场景和活动:日常经营上,西塘也在动态留客、制造复有率上表现突出。比如西塘文化旅游节、樱花节、汉服文化周、农历四月初三的护国随梁王信俗会等可参与式活动;纽扣博物馆、黄酒博物馆等抬脚就到的民俗寻踪等,都宣扬着”很西塘“、“很生活”独特的个性
 


中国/台湾/桃米社区

震后空心村的成功复活

 

        桃米,曾因1999年大地震被半数震毁,一度令积弱已久的农业没落、人口外流、垃圾填埋等问题严重。

       经过重建,桃米成功落实了“创意原乡”的建设实验,并以“生态为本”焕发出经济、社会、居民等全方位的新生机。总结其过程、特点有:

  •       高层统筹:重建桃米获得了政府(如“农委会”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)、学界(如世新大学观光系专家)、社会组织(如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)等高层次的持续支援。原居民参与:桃米社区的新生机,与原居民的深度参与、自觉意识的唤醒有莫大关系。重建开始时,居民们每天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,一开始大家不理解、抱怨。但正是这些培训课,让原居民慢慢转变观念、接受新思想,从而自觉加入到振兴家乡的队伍、成为活化桃米的生力军。
  •       浸入式场景和活动:新桃米以“青蛙共和国”为主题,发动原居民用纸、用布、用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,并为游客设立多种参与式生态体验课程,使桃米成为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活动区、生活区。
  •       双向引流机制:桃米村成功后,还向周边输出自己的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,帮助别的地方发展生态产业、带动周边村传统农业的升值;同时,吸引城市的学界、社会组织人群常态化地往来桃米,为桃米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、思想和新生机。


 


日本/岐阜白川乡/合掌造村落
穿越300年而活化的世界文化遗产

 

“合掌造”房屋建于约300年前的江户至昭和时期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民间力量开始开展挽救工作。经过原居民的大量努力,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
合掌造村落从山乡僻野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、焕发出自信而独具魅力的生机,与原居民的共建、维系密不可分。其特点有:

  • 原居民主导活化:为了保护合掌造村落,原居民曾自发成立了“白川乡合掌村集落自然保护协会”,制定《住民宪章》,规定建筑、土地、耕田、山林、树木“不许贩卖、不许出租、不许毁坏”三原则;协会还邀请专家与政府人员一起研究制定了《景观保护准则》,对改造建筑、新增建筑、新增广告牌、铺路、新增设市等都做了具体详细的规定。
  • 原居民原地生活白川乡合掌村至今仍有超过600个居民在生活,是日本唯一的有人生活居住的世界文化遗产。每到合掌屋屋顶翻修之时,需集合全村力量互助才可达成,是壮观而动人的劳动场景。而这种互帮互助建造家园的“结”精神理念,也是合掌造村落的独特魅力之一。
  • 浸入式场景和活动:合掌村一年有很多游客可参与的活动,贯穿四季之美、使这里几乎没有淡旺季之分。如,热闹的浊酒节、如梦如幻的亮灯仪式,甚至为茅草屋防火的消防水柱喷淋,也都被“建设”成一种观赏活动。村自然保护协会还将空置的合掌造房屋整体策划为“合掌民家园”博物馆,向游客展示合掌造聚落的文化根脉和生活场景。
 
咨询热线:0755-83588318
更多页面>>
[天骥行观察]古镇建设3.0版本——有机活化
发布时间:2019-05-20 15:41:00

        以千百年古镇为基底的特色小镇,往往一端连着乡村、一端连着城市,根脉深植于千年历史、形态呈现在繁荣的现代,是一种特殊的存在
      
在不同的资源条件和投资背景下,古镇的建设出现过不同面貌。我们总结中国的古镇建设,可大致概括有以下三个版本

今天,我们重点对3.0版本——古镇建设的有机活化模式、分三部分做简要探究:
- 背景:为什么再谈“有机活化”?
- 定义:什么是“有机活化”?
- 执行:怎么“有机活化”? 

  
1、为什么再谈“有机活化”?

 

1.1
时代新要求
 

 

2018年,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元年;2019年,国家又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角度,提出了“重塑新型城乡关系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”的具体要求(2019年5月中央发布《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》)。

在这份顶层设计文件中,从一些作为总体原则要求的字眼,可以看到国家对城乡深层次融合发展的期望和要求,如:
      - “因地制宜、循序渐进”、“梯次推进、久久为功”;
      - “守住生态保护红线、守住乡村文化根脉”;
      - “农民主体、共享发展”;等等。

 

可见,城乡发展的标准,已从单一经济绩效上升到综合考核。曾经的“投资主导-建设为主-大干快上”式的发展语境,已经被内涵式发展、高质量融合的新时代要求取代

作为两端连接城乡的特殊存在——小镇,尤其是那些拥有千百年根脉积淀的古镇,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实现城乡融合中,起着适应时代新要求、示范发展模式的作用

因此,再谈古镇的有机活化,正契合了国家对城乡建设的新要求,目的是把古镇活化成城乡之间的小磁场,促进城乡双向融合,加速人口/人才在城乡之间流动,资本在城乡之间布局,土地在城乡之间配置。

 

1.2
古镇的需要
 

 

作为曾经存在千百年、却沉没于寻常生活的古镇,面对新的发展机遇,其最重要的需要就是获得“生机”。

高质量、可持续的生机,来自于古镇自身的有机更新、活化利用:不是把古镇的名气作为资源、拆解挖掘,而是把古镇的街巷建筑、人情生活一并纳入“建设”范畴,过科学的保育、规划,令其境其人焕发出崭新、而又与古镇根脉连贯一体的生机
 

 

2、什么是“有机活化”?

 

历时千百年的古镇,因脱离了原有历史背景、文化语境和使用场景,一些古镇要素会变得“沉寂”、甚至“无用”。

古镇“活化”,则是给古镇要素赋予意义或使用场景、重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;而古镇的“有机活化”,则是通过古镇的内涵式改善、转变,实现人文、面貌和经济经营上的全面复苏、获得有持续活力的新生机

因此,古镇的有机活化是对古镇的保育-焕新-再造。此再造,不同于原址新建、腾笼换鸟式的快速“翻造”是夯实古镇神韵,焕发古镇实物、居民、文化精气神的全息再造

总结而言,古镇的有机活化包含有以下四大内容/特点:
 

3、怎样“有机活化”

 

 

3.1
方法论
 

 

根据天骥行对国内外成功“有机活化”项目的实地观察和总结探究,我们汇总了古镇有机活化中须高度重视的几种方法,提炼如下:
 


 

 

3.2
有机活化的国内外案例
 

  

中国/浙江/西塘

生活着的千年古镇


      西塘,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古镇。和国内很多特色古镇相比,西塘突出的特点有:

  • 高层统筹:自20世纪80年代中开始,嘉兴市、西塘镇政府及时、多次邀请上海、杭州的专业机构对西塘进行城镇建设规划、保护条例、产业发展规划等,为西塘古镇保存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  • 原居民参与:西塘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中,原居民始终作为一份子参与其中,至今古镇里仍有六七千人生活,西塘开店铺或客栈的经营者中,原有居民达到七成之多。对故乡的了解于热爱,使居民们更容易团结起来,谋求持续的长远发展。而“原住地”也让游客体验到这里“很美、很西塘”的感觉
  • 浸入式场景和活动:日常经营上,西塘也在动态留客、制造复有率上表现突出。比如西塘文化旅游节、樱花节、汉服文化周、农历四月初三的护国随梁王信俗会等可参与式活动;纽扣博物馆、黄酒博物馆等抬脚就到的民俗寻踪等,都宣扬着”很西塘“、“很生活”独特的个性
 


中国/台湾/桃米社区

震后空心村的成功复活

 

        桃米,曾因1999年大地震被半数震毁,一度令积弱已久的农业没落、人口外流、垃圾填埋等问题严重。

       经过重建,桃米成功落实了“创意原乡”的建设实验,并以“生态为本”焕发出经济、社会、居民等全方位的新生机。总结其过程、特点有:

  •       高层统筹:重建桃米获得了政府(如“农委会”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)、学界(如世新大学观光系专家)、社会组织(如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)等高层次的持续支援。原居民参与:桃米社区的新生机,与原居民的深度参与、自觉意识的唤醒有莫大关系。重建开始时,居民们每天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,一开始大家不理解、抱怨。但正是这些培训课,让原居民慢慢转变观念、接受新思想,从而自觉加入到振兴家乡的队伍、成为活化桃米的生力军。
  •       浸入式场景和活动:新桃米以“青蛙共和国”为主题,发动原居民用纸、用布、用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,并为游客设立多种参与式生态体验课程,使桃米成为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活动区、生活区。
  •       双向引流机制:桃米村成功后,还向周边输出自己的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,帮助别的地方发展生态产业、带动周边村传统农业的升值;同时,吸引城市的学界、社会组织人群常态化地往来桃米,为桃米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、思想和新生机。


 


日本/岐阜白川乡/合掌造村落
穿越300年而活化的世界文化遗产

 

“合掌造”房屋建于约300年前的江户至昭和时期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民间力量开始开展挽救工作。经过原居民的大量努力,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
合掌造村落从山乡僻野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、焕发出自信而独具魅力的生机,与原居民的共建、维系密不可分。其特点有:

  • 原居民主导活化:为了保护合掌造村落,原居民曾自发成立了“白川乡合掌村集落自然保护协会”,制定《住民宪章》,规定建筑、土地、耕田、山林、树木“不许贩卖、不许出租、不许毁坏”三原则;协会还邀请专家与政府人员一起研究制定了《景观保护准则》,对改造建筑、新增建筑、新增广告牌、铺路、新增设市等都做了具体详细的规定。
  • 原居民原地生活白川乡合掌村至今仍有超过600个居民在生活,是日本唯一的有人生活居住的世界文化遗产。每到合掌屋屋顶翻修之时,需集合全村力量互助才可达成,是壮观而动人的劳动场景。而这种互帮互助建造家园的“结”精神理念,也是合掌造村落的独特魅力之一。
  • 浸入式场景和活动:合掌村一年有很多游客可参与的活动,贯穿四季之美、使这里几乎没有淡旺季之分。如,热闹的浊酒节、如梦如幻的亮灯仪式,甚至为茅草屋防火的消防水柱喷淋,也都被“建设”成一种观赏活动。村自然保护协会还将空置的合掌造房屋整体策划为“合掌民家园”博物馆,向游客展示合掌造聚落的文化根脉和生活场景。